網頁

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

匱乏的父母

我在幫人做心理分析的過程里,常常聽到的是:我為了社會壓力與眼光,所以我必須做什麼,什麼事......

我聽了很訝異,我問她,那麼,你自己要什麼?為何社會的存在,不是支持一個個人的成長,不問這個獨一無二的這個人,你喜歡做什麼?讓我們支持你吧!

當繼續深入分析談下去,這個”社會“原來代表著我們的父母,他們希望我們做什麼,什麼.....可能是去完成他們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,或者是他們自己沒有得到的,希望自己的小孩得到....

那麼,這個希望自己的小孩做什麼,或者要給小孩什麼,事實上,是來自父母的匱乏。

一個小孩子,因為這麼的愛父母,也希望得到父母的愛,違背了自己的意願與理想,來填充父母的匱乏,於是這個小孩就“篡位”了,小孩變成了父母,而匱乏的父母倒是變成了小孩,依賴小孩來滿足自己的內在的空虛。

生命的痛苦,都來自我們“篡位”了!

然而,父母內在的空虛,永遠不可能因為小孩子做到了,或者得到了,而獲得滿足,因為空虛還是在的,而且這個黑洞會因為不斷的付出,而變得越來越大,生命越來越虛無,痛苦。

於是,我們常看到的是,中年危機,或是老年的寂寞空洞,當然還加上不斷對小孩,年輕人的批評控制,直到年輕人與父母或家人再無真心的對話交流,從只在意考試成績,工作成就,婚姻,最後就只有表面的問候,再也無法更深入,於是,每一個人,都處於對愛的渴望,匱乏。

而這樣的痛苦,就一代一代的傳下來,照成社會的痛苦,憂鬱,與壓抑,暴力,悲傷等。

解決之道?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,就是看到自己的這個現象,感覺到這個痛與悲傷, You have to feel, in order to heal. 你必須感覺到自己的情緒,才能開始療癒。

我想到互依無名會(又稱共依症)的互依模式,從這裡,可以開始檢視自己,看到自己,才能開始感覺到自己的匱乏,自己的需要,也才能開始提供給自己需要的愛與關懷。

+++++++++++++++++
『互依模式』(http://www.codach.org/dependence.html

**否認模式
我對於辨識自己的感覺有困難。
我低估,轉移或否認自己的真實感覺。
我的自我認知是應完全無私地為他人的福祉而奉獻犧牲

**低自尊模式
我很難做決定。
我用「不夠好」的念頭嚴苛地批判自己的思考、話語或所做的每一件事。
當我接受到賞識、讚美或禮物時,總會感到尷尬與不自在。
我不會要求別人符合我的需要或欲求。
我重視別人是否贊同我的思考、感覺和行為,超過我對自己的贊同。
我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可愛或有價值的人。

**順從模式
為了避免別人的拒絕或生氣,我屈就自己的價值和尊嚴。
我對別人的感覺既敏感又有同感。
我死心蹋地忠心耿耿地留在一個對我有害的情境中太久。
我重視別人的意見和感覺甚於自己,也害怕表達自己與別人不同的意見和感覺。
為了做別人想要做的事,我會不顧自己的利益和喜好。
我想要愛的時候卻接受性。

**控制模式
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。
我試圖說服別人應該如何思考,以及如何真實地感覺。
別人拒絕幫助我的時候,我會懷怨。
會在別人沒有提出要求時,隨意提供建議和指導。
我會毫無節制的送禮物和施惠給自己關心的人。
我用性來贏取別人的贊同和接納。
我必須被別人「需要」才能保有一份關係。
+++++++++++++++++++

有機會我會繼續寫下來,這些心理現象。

請讓我們每一個人慢慢的越來越清醒,讓小孩當小孩,好好被父母照顧,而讓我們每一個大人,開始學習愛自己,勇敢的做自己吧,讓生命沒有遺憾,只有祝福與喜悅。

宜靜敬上